close

高二有次我在上地理課時看「家變」
我的位子在教室右後方靠後門
上課上到一半
說時遲那時快
當時校長吳武雄開門進來把我的書沒收
還害得坐我左前方正在看紅樓文選的豆馬也遭殃

嗯,這就是我第一次看王文興作品的情景XD




其實在這個「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中
原本最期待的就是「尋找背海的人」
一則這幾位作家中最熟王文興
二則本片導演林靖傑先生本身也是作家
據林靖傑自述
為了拍這部紀錄片還將王文興的小說仔細研究過
三則在為數不多的影評中也都頗推薦此片
讚美是極具實驗性的紀錄片


不過實際看完之後我個人評價並不很高



其實此片應該是要能讓我有感觸的
有太多場景是我熟悉不過的
總圖、文學院、舟山路、波黑米亞咖啡廳......
甚至有場研討會的景還很清楚的照到中文系的和尚朋友釋法勇XDD

有許多片段的確頗具新意
尤其是用了許多次的,
揭露王文興的寫作過程:
在僅約一坪只有桌椅的寫作室中
固定不動的黑白低畫素畫面
如同監視器的影像
側錄他獨自摔筆敲桌、寫了又撕撕了又寫的煎熬書寫過程
(王文興寫作之慢是出了名的)



雖然有若干優點
我也能理解導演試圖捕捉住文字中深邃晦澀的個人美學
然而就我個人而言
這部紀錄片是不誠懇的
原因出在他的取材及剪接我實在太不能認同

整部影片充滿了「有什麼資料就丟進來」的感覺
而缺乏對於整部影片的中心思想
如同我前篇所述
人物紀錄片面相很多
取何面相端就導演
然而絕非「有什麼資料就丟進來」


個人猜想林靖傑想將重心擺在王文興的小說辨識文理文字的方式
所以用「線索」這種別出心裁的方式串連
可是缺乏整體性
東一塊西一塊

為什麼影片一開場就是用法文介紹王文興西元哪一年出生、怎麼樣搬過來台灣?
接下來有兩三個過場也都用法文介紹
而等到影片過了約半小時才知道那個是「家變」法文版翻譯的聲音
但是接下來又沒了!?
那究竟這個法文版對王文興重大意義何在?
為何給它開場的重要位置?

「家變」舞台劇精彩
然而為何只有這段用舞台劇畫面
而其他部份用動畫
僅僅因為只有這部份有舞台劇畫面嗎?
那究竟整體性何在?

找其他作家或學者討論其作品
OK!
這的確是常見的文學紀錄片拍法
然而找的人有沒有代表性?
柯慶明和李歐梵的訪談非常深入
然而伊格言和楊佳嫻?
(還給伊格言超多時間的> 訪談資料有沒有經過適度的篩選?
訪談適不適合整部片的風格?
這些都是導演應該注意的吧

許許多多這類「乍看不差的片段」組合起來的影片
並不會成為傑作
只會充滿刻意和虛假


還有我個人非常好奇
凡是稍微讀過台灣文學史的人
應該都知道王文興與《現代文學》雜誌的關係
還有台灣大學外文系那近乎傳說的一班
據說早期的《現代文學》編輯事務更多半由他負責
然而整部紀錄片看不到同班同學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等人現身說法
反而許多不知跟王文興到底有何關係的人一直出現

坦白說我還寧願看王文興太太介紹他家浴室的杓子咧
也不想看一些人只是照著論文內容念他的風格或影響



嗯啊~~~~
只能說取材是導演的選擇囉

不論如何
我認為林靖傑導演把自己放在王文興之上
對我而言
這不是一部誠懇的紀錄片


可惜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ockton0089 的頭像
    stockton0089

    牧群種木瓜,木瓜結豆豆,豆豆要報答,遍地開花花。

    stockton008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