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劇團怎麼了?
一個對舞台劇很熱愛的朋友在FB上寫道:「
有兩個表演團體很誠實地說過:「你沒有名,即使你表演得很好,我也不會用你。」
......
他們害怕,如果他團今天請到林書豪唱歌,我是不是就該找張惠妹說相聲?
他們害怕,如果他團今天請到蔡康永跳舞,我是不是就該找林志玲唱雙簧?」
讓我難得開了話匣子想來回一下文哈哈哈。
看劇場也有十多年,坦白說我近年也是很不想看主流劇團的戲,我的經驗是:買200塊和2000塊都有可能踩到雷這個我理解,但是弔詭的是2000塊的戲踩雷的機率還比較大。
主流劇團劣化得出乎想像,表演工作坊曾經是非常重要的劇團,但是近年的戲真的不敢恭維。李國修是所有劇場愛好者都尊敬的大師,然而屏風近年的操作也令戲迷不解。更不要說那些台上滿是通告藝人的戲了。
其實我對通告藝人沒意見,我平常看康熙也都看很爽;我也不是覺得說不能請藝人演舞台劇,但前提是他是真的能演戲。太多太多次看到一齣齣高票價大製作的戲變成悲劇,到最後我只有選擇如果在演員表上看到蝴蝶姐姐小馬小蜜桃姐姐王少偉吳怡霈言言或甚至徐薇老師,我只好趴斯那齣戲。
當然我沒有看過所有這些藝人的演出啦,說不定有些是很有實力的。但是沒辦法,我沒信心,手掏不出摳摳來買票。
就因為就有話題性就能上康熙宣傳,讓通告藝人嘎一角。奇怪的是明明劇場界就還有一大票實力驚人,名氣也不見得差的演員。但是他們就少了機會了,久而久之有實力的演員也不見了,「劣幣驅逐良幣」,就是這樣吧。
曾經我看到張藝謀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我哼哼;但是看了賴聲川的「夢想家」之後,我發現我只能鼻子摸摸轉台。
我不是愛開砲的人,不過我真的覺得,嗯,哀莫大於心死,還不如看學生製作和小劇場吧!
這幾年藝穗節和南海劇展我大概都會看個五齣左右,學生製作和小劇場可能會瑕疵百出,原創劇本斧鑿太深尾大不掉,然而至少我能直接感受他們的創作熱情。
不如去看中型劇團吧!!!台南人、創作社、差事、大開、莫比斯圓環、同黨劇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等等等,其實還有好多默默耕耘的中型劇團,不汲汲營營,不隨波逐流,堅守自己的特色和客源。至少在看的時候,可以感覺是誠懇面對創作,而不是只是要騙妳買票。不論你喜不喜歡他們個別的風格,至少他們忠實呈現。
台灣的電影和職棒都重新站起來了,主流劇團呢?